弦歌忆峥嵘证券配资炒股,新馆开门枢。9月12日,绿树掩映中,广州培正(芳园)校史馆重修后正式开馆!广州培正(芳园)校史馆重修开馆仪式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专题讲座在广州培正举行,粤港澳三地培正学校代表、同学会成员及海内外校友师生齐聚,共贺百年名校的历史性瞬间。
重修新增抗战专题展区
走进新的校史馆,培正历史跃然眼前。芳园校史馆始建于1929年,曾是十九路军创建人陈铭枢官邸,1936年成为培正校舍。
此次重修历时一年,保留建筑原貌的同时新增“抗战时期的培正”专题展区,多件与校史有关的文物和老照片及多媒体设备,串联起培正从书院到现代化学校的历程。馆内展陈,特别是《培正与抗战的故事》专题展览,通过珍贵史料展现抗战时期师生共赴国难的感人历史。
“校史馆是全体培正人的记忆,重修后可以让它成为我们的教育基地,也是凝聚全球培正人的一个核心标志点。”广州培正中学党委书记张志红介绍,此次重修后校史馆对培正中学的校园历史给予清晰呈现,同时也设计了学生作品的展示区,可以将校史教育与学生活动结合,此外馆内设有咖啡休息区,让老校友返校也能感受到家的温馨。
“从十九路军创建人官邸到如今重新改造后的校史馆,新的校史馆更宏伟,让我们学生也可以了解传承培正的历史。”广州培正中学港澳班学生程睿霆说道,“我们更应学习培正先贤的精神,他们以聪明才智奉献国家、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,我们也要努力学习,将来为国家作出贡献。”
国歌作词者侄女开讲
1889年,培正由廖德山等三人自筹67元创办,以期打破外国教会对新式学校的把持。在抗战时期,培正师生辗转鹤山、澳门、韶关办学,在山河破碎的岁月里,书写了“弦歌不辍”的动人篇章。
冼星海、陈黄光等学校教员以文艺为矛,罗英德等优秀学子投笔从戎,诠释了抗战岁月里的培正担当,也是此次活动的精神底色。
开馆仪式结束后,抗战胜利80周年专题讲座拉开帷幕。国歌《义勇军进行曲》词作者田汉的侄女田伟也来到了现场,与大家分享了国歌背后的故事,深度解析国歌创作背后的民族精神,并演绎了京剧《红灯记》中的经典选段。
“我的伯父是田汉,伯父的弟弟叫田洪,田洪就是我的爸爸。从小每当打开收音机、打开电视机,爸爸就会对我们说,你们有一个很伟大的伯父,他写了一首歌全中国人都会唱。”走上文化艺术道路的田伟始终记得这首歌,“今天来到了培正学校,这个讲堂也很有意义,我们要把接力棒交下去。”
现场还举行赠书赠旗仪式,田伟向学校捐赠纪念邮票并向同学会赠旗,校方回赠纪念品。
穗港澳培正同气连枝
培正的历史也是见证粤港澳大湾区同根同源的历史。“回望历史,培正曾经因为战乱的缘故在广州、香港、澳门等地辗转办学,这段历史必须要让我们的学生清楚。”澳门培正中学校长高锦辉说,“我们教育学生爱国爱澳,那么学生一定要对自己、对学校、对自己生活的地方、自己国家的历史有了解,才能够有感情。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,不只要传授知识,也要将爱国爱澳的精神传递给学生。”
本次活动是粤港澳三地培正教育共同体的深度联动,通过校史馆重修与抗战纪念的有机结合,既展现了培正中学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,更通过沉浸式爱国主义教育,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。
“现在穗港澳三地的同学会的联系都非常紧密,作为校友我们尽力帮助学校实现想要做的事情。”澳门培正同学会会员大会主席黄汉坚说。
“想多带我们香港的学生来参观广州培正和校史馆。”香港培正中学校长何力高也表示,“培正是一间历史很悠久的学校,到今天广州香港澳门三地的培正都像一个大家庭一样,联系很紧密感情很好,非常难得,我们真的要好好保存这段历史。”
从1889年的67元书院,到抗战时期的弦歌不辍,从粤港澳三地的教育共同体,到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培正中学的百年历程,展现“教育救国、文化兴邦”的精神。新的校史馆是新的起点,写下粤港澳三地同气连枝的主角,为新时代青少年触摸历史、坚定理想翻开新的篇章。
采写:南方+记者 郑慧梓 马艺天
摄影:南方+记者 梁文祥证券配资炒股
众合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